首页 创业资讯 创业观察 奇思妙想 创业指南 商机荟萃 创业故事 专家点评 项目分析 创富之星 大学生创业 创业课堂 创业心得
  • 创业资讯
  • 创业观察
  • 奇思妙想
  • 创业指南
  • 商机荟萃
  • 创业故事
  • 专家点评
  • 项目分析
  • 创富之星
  • 大学生创业
  • 创业课堂
  • 创业心得
  • 你问我答
  • 创业论坛
  • 创业博客
  • 创业新闻
  • 政策法律
  • 创业项目
  • 风险投资
  • “小组微生”模式下的美丽新村(图) 幸福美丽新村

    时间:2020-03-11 06:56:10 来源:领袖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领袖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小组微生”模式下的美丽新村(图) 小组微生模式 幸福美丽新村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一栋栋古香古色的川西民居院落在绿树中错落有致,小青瓦装饰成鱼鳞纹窗花,四合院地面上铺着青石板,院落间的草坪修剪整齐,地面干净整洁,院后还种着各种蔬菜,远处的田里是一片花海,一幅川西田园山水画跃然眼前。

      没有了昔日农村的脏乱落后,也避免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吞噬,是什么让川西乡村变了样?

      “变化的基础来源于土地综合整治。”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胡斌告诉记者,土地综合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通常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等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都从原来单一追求耕地数量和质量,纵深发展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注重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经过3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成都摸索出了一条适宜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这条路子被总结为“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和生态化建设”(简称“小组微生”)。现在,成都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16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中,设有123个“小组微生”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在邛崃市冉义镇,大片农田相连,一眼望不到边。3年前,冉义镇整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将大量建设用地复垦,兴修水利和排灌设施,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约3.9万亩。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消息,吸引来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其中就包括以前在建筑公司当项目经理的黄光伦。

      黄光伦是邛崃本地人,“土地整理出来之后,大块农地可以适应机械化耕作,我看到了自己做出一番事业的机会。”黄光伦放弃了之前的工作,回到家乡。村民流转给合作社的承包地,他一口气就接下了2000多亩。“我现在就扎根在家乡,搞现代农业。”黄光伦说。现在他接下的地基本不用雇人,完全使用机械化耕作,播种、撒药、收割,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过去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66岁的村民黄玉霞犹记得几年前的情景:“我最怕下雨,村里的路满地泥泞,没法行走。小孙子每到下雨就会大哭,因为屋里漏水,床上也下雨。”

      这样的情况在2013年土地综合整治之后发生了改变。当地政府把以往居住分散的农民适度集中,人均宅基地从过去的155平方米降至60平方米。结余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取了部分建设资金。同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户入股,将小土地证换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并向银行贷款融资5500万元。加之农户自筹,新村建设资金筹集问题解决。

      现在,黄玉霞一家搬入新居。她把自家承包地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社,有专门的职业经理人照看和耕种,收成好还有二次分红。“现在路修好了,孩子们可以进城打工,我每天就照顾屋前的菜园子,跳跳广场舞。”黄玉霞说。

      构建“小组微生”的新村建设理念

      住进新家的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民龚学贵觉得,生活既“变”了又似乎“没变”,变的是居住环境,不变的是那份记忆中的乡愁。而这,正是成都探索“小组微生”模式的意义所在。

      正是考虑到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性,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摒弃了过去带来诸多弊端的“大集中”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

      “小组微生”高度浓缩了成都的各方智慧:

      “小规模聚居”。本着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一般以50-300户为宜;各内部组团控制在20-30户左右。考虑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统一设计不同的户型,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

      “组团式布局”。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

      “微田园风光”。对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民在房前屋后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生态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保留生态本底,延续川西林盘特色,体现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规划先行

      遵循“小组微生

      ”理念

      “建房坡还在,种地塘依然;寻声林盘里,烟飘话农闲。”在邛崃市天台山镇青岗林安置点,入住新居不久的曾先文感慨,“住着两层小楼房,水电讯天然气全通,条件不比城里差,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房前屋后有自己的果树、菜园,乡土味依旧,很巴适。”安置点充分贯彻“小组微生”和“四态合一”理念,运用坡地特有的建筑布局方式,利用山洪冲沟设置水景观,达到“建筑充分融于山水”的效果。同时,户型设计考虑了今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功能上预留了从居住向经营转变的可变空间

      既要消弭城乡差距,又要故园依旧,怎么办?“按照‘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不毁林’的原则,对道路、排水排污、公共活动场所及建筑风貌实施改造并配套公共设施,推动自然聚居点的现代化。”崇州市国土局局长张建阳介绍说,崇州市余花龙门子村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所有的树木、竹林、古井、老屋,并使它们成为吸引游客的魅力元素。

      “2012年,成都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提出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探索出‘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集成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统筹城乡改革的各项元素,真正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突破创新。”成都市农委负责人说。

      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肌理;实现“背山、面水、进林盘”;努力让群众家有小庭院、户有小菜园;以传统院落改造和保护传承乡风民俗为重点,植入现代设施和公共服务……保留“乡土味”,已成为成都平原上新村建设的共识。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