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资讯 创业观察 奇思妙想 创业指南 商机荟萃 创业故事 专家点评 项目分析 创富之星 大学生创业 创业课堂 创业心得
  • 创业资讯
  • 创业观察
  • 奇思妙想
  • 创业指南
  • 商机荟萃
  • 创业故事
  • 专家点评
  • 项目分析
  • 创富之星
  • 大学生创业
  • 创业课堂
  • 创业心得
  • 你问我答
  • 创业论坛
  • 创业博客
  • 创业新闻
  • 政策法律
  • 创业项目
  • 风险投资
  • 【济南:赚钱不难,就怕“懒汉”(图)】 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

    时间:2020-03-11 06:53:03 来源:领袖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领袖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济南:赚钱不难 就怕“懒汉”(图) 赚钱难不难 赚钱其实并不难

      小编“召集”各路记者,从基层挖掘老百姓身边的“致富明星”,详细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及经济生活。这一个个具有时代感的财富故事告诉我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懒惰。

      天桥区桑梓店高王村张科娟

      养蛋鸡成“女强人”

      2006年嫁到天桥区桑梓店高王村,实地考察后,张科娟决定靠养鸡致富。与“鸡”结缘10年,她已从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摇身蜕变为一位村里家喻户晓的致富女强人。

      10年来,她从每天跑市场、上门推销鸡蛋到拥有固定的客户订单;从盲目投入到逐渐了解消费者需求,拓宽销售渠道;从起初的500只鸡到5000只鸡……这位36岁的年轻妈妈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说起话来自信而成熟。她靠科学技术把养鸡场规模扩大,靠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和大胆实践,把鸡蛋生意做大做强。如今已创造出近百万元的利润,年均收入10万余元,成为村内致富能手。

      张科娟家中院落的东屋和南屋,早已被她改装成养鸡笼舍,几十平方米大的屋子里,普通鸡笼、育雏笼、水槽、食槽、搅拌机等设施应有尽有,鸡笼走廊的地面虽然有些泛黑,但却十分干净。刚走进鸡舍,张科娟就开始忙碌起来,拎起身边的桶捡鸡蛋。

      其间,张科娟会仔细观察每个鸡蛋的大小、颜色,发现破裂的都会丢到一边。“我这里有柴鸡还有土鸡,损坏的鸡蛋不多,就算有裂纹我也会拣出来,吃鸡蛋本来是补充营养的,决不能欺骗消费者,我们卖的是良心鸡蛋。”张科娟说,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要讲究诚信。

      养鸡10年,张科娟早就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她说,饲养的成败关键在于管理和技术。她认为,“养鸡七分靠养,三分靠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现在像新城疫、城虫、慢性呼吸道感染类疾病,一旦在家禽中流行就很难控制,所以预防最关键。”张科娟说。定期给鸡打疫苗;天气炎热时,在鸡场开启空调、排风扇降低环境温度;在饲料、井水里添加维生素,增强鸡自身免疫力……她的鸡场从未发生过流行家禽疾病。

      张科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她致富后,带领村里其他4户村民开起养鸡场,帮他们买鸡、供饲料、打疫苗、看病等,好一通忙活。“能帮就帮,大家信任我,我就会一直帮下去。”朴实的语言,满载着张科娟的浓浓乡情。“等村里分了地,我就开一个家庭农场,扩大规模,实现散养,增加饲养品种,促进养殖业的产业化运行……”对于未来,张科娟早已有了规划,她边说边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济阳县仁风镇村民张成云

      种瓜果成“创业标兵”

      日前,在济阳县仁风镇西街村的一处温室大棚内,种植户张成云拖着患有残疾的右腿,一瘸一拐地行走于葡萄株藤之间,将一串串剪下来的葡萄放在塑料筐内。

      “别看俺腿脚不太方便,但是干活很带劲儿,目前葡萄也不愁卖,这几年,合作社与一些瓜果经销商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并且还从网上进行了宣传,一些客户通过微信也能了解俺们,最近不少客商主动上门采购。”张成云不乏幽默地对记者说道。

      张成云所提到的合作社,即仁风镇凌云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与张成云有着不解之缘,这还得从6年前说起。

      张成云是仁风镇西街村一富硒西瓜种植大户,2011年3月的一天,他站在大棚顶部放草苫时,不慎脚下一滑,从2米多高的大棚上摔了下来,造成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虽经治疗还是落下了残疾。

      倔强的张成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击倒,他开始雇人经营大棚。其间他发现,本村和周围几个村有不少残疾瓜农,依然坚持种植大棚富硒西瓜,除了商贩收购,他们还要到集市或自己联系客商售卖西瓜。由于身体残疾,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2013年的一天,他找到村里另外4家有残疾人的家庭商议,准备成立一个由残疾人瓜农组成的瓜果合作社,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维护残疾瓜农的利益。2013年5月24日,由5个残疾人家庭组成的仁风镇凌云瓜果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了。

      三年来,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的农户已经增长至15家,除了西街村的村民外,不乏周边路家村、付家村等村村民。在种植富硒西瓜的同时,他们还利用闲置的大棚种植富硒甜瓜、葡萄等。

      “加入咱们合作社,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家里有残疾人,需要咱们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为富硒瓜果产业谋出路、谋发展……”张成云查看着合作社成员的信息资料表示。为扩大销量,张成云经常利用网络发布合作社信息。2014年,一个在广东做瓜果生意的人,偶然从微信上看到了凌云瓜果合作社的信息。经过多次接洽,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对方采购了4万公斤西瓜。2016年,合作社在镇政府、镇西瓜协会的指导下,统一采用协会提供的新版商标、包装箱,利用仁风西瓜电商平台进行富硒西瓜销售,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

      2015年底,张成云被评为济阳县残疾人创业标兵,并获得了2万元创业鼓励金。

      平阴县榆山街道会仙山社区刘翠红

      手工编织圆“致富梦”

      在平阴县榆山街道会仙山社区服务中心北侧,有一家特别的工艺品店,说它特别,是因为这里销售的彩色背篓、果盘、笔筒、帽子等产品无一不是店主亲手制作的,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手工令人眼前一亮。虽然开张不久,但小店已是人气颇高,前来购买、咨询的顾客络绎不绝。

      刘翠红是这家小店的老板,今年42岁。她从事手工编织已有七个年头,七年间,刘翠红不仅自己通过手工编织找到了种地之外的“第二职业”,实现了脱贫梦想,还先后带动平阴及周边县(市)区农村群众1万余人参与进来,每年可为他们带来3000余万元的收入。

      2009年之前,家住安城镇望口山村的刘翠红跟村里的其他妇女没什么两样,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则在家照顾公婆、孩子,侍弄自家的三亩多地。但当年一位外地客商前来招募手工艺品家庭加工工人,让她彻底与手工塑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全村妇女都去看,虽然都对这由小塑料管编织而成的工艺品很感兴趣,可也都嫌赚钱少、占用时间多,不愿意干。可我不这么想,自己没法出去打工,不如就在家里做个手工艺品加工,材料都是对方提供,自己只是下点功夫、费点力气,能挣一块是一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刘翠红说。刚开始,由于不熟练,只能从最简单的串珠开始,一天也做不了几件产品,一个产品只能拿到1-3元的加工费,一年下来也就挣个千把块钱。但随着时间推移,刘翠红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她能制作的产品也由串珠增加到筐、篮、文件架、首饰盒等四五十种,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两年后,她的年收入就达到了4000余元。

      在日复一日的编织中,刘翠红看到了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门路。“这个工作不用离家,工作强度也不大,正适合现在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和妇女来干。一人一年挣个两三千元,再加上地里的收入,摆脱贫困不成问题。”说干就干。刘翠红先从自己的亲戚朋友入手,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劝说他们加入进来。他们尝到“甜头”后,她又发动这些亲戚朋友去动员他们的亲朋好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手工编织队伍中来。现在,这个手工编织大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余人。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他们增加三千余万元收入。出自他们之手的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更是远销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既然现在做得这么好,为什么又想起来自己开店呢?“就拿我现在做的这个文件筐来说,收购商给我们的加工费只有两三块钱,就算我们自己进料,一个筐子卖给他们也就一二十块钱,可他们再转卖至更大的收购商,甚至是卖到国外,就能挣一百多块钱,钱都让这些中间商挣走了。”刘翠红说,他们这些加工者位于这个生产销售链条的最底端,经过层层分利,他们能挣到的钱太少了。因此,她决定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自己单干,带领这万余名“编织大军”直接与跨境销售商联系,将中间环节减到最少,让加工者们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2015年,在平阴县妇联和榆山街道的帮助下,她租下了这个不算多大的店铺,开起了翠红手工艺品店,当做自己产品展示、业务拓展的窗口,并在榆山街道第二市场监管所的帮助下,注册了“翠宏”商标。下一步,刘翠红将带着“翠宏”牌手工艺品转战大江南北,奔波于各博览会、展销会之间,带领“编织大军”自己当老板,追求致富梦。

      章丘市文祖镇西窑头村王俊杰

      卖“花肥”走绿色健康路

      王俊杰,家住章丘市文祖镇西窑头村,现任济南五福浩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北京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市场推广,经常加班到半夜。工作的时间越长,激情和干劲却越来越少,面对着北京高高在上的房价,仰望着对面的高楼大厦,却没有自己的一方立身之所,他感觉生活越来越迷茫。

      2008年,他回到故乡,机缘巧合之下,他租到了该市近80亩的金银花园,并用自己工作攒下的钱,借了哥哥们几十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种植石榴树。从2013年春天开始一次引进种植了800多棵石榴苗,预计三年左右进入收获期。在建园初期他就定下了规定,园地全部采用人工和生物除草,拒绝一切引起污染的元素,并给自己的园地取名“五福农庄”,美好的愿景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五福临门。

      现实总是残酷的。本计划着在2016年石榴就能采摘,投资要回本的时候,在2015年却遭遇了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极寒天气,把农庄里所有的石榴树全部都冻死了,三年的栽培和几十万元的投入血本无归。石榴树能抵抗的最低温度是零下18℃,在淮河以北种植有极大的风险性。望着满园被冻死的石榴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在那一刻他消沉到了极点。

      陷入绝境时,二哥一句话点醒了他。因为二哥在农资行业做了十几年,经验丰富,市场把握能力很强。二哥了解到他在农庄自建了小型的有机肥腐熟设施,除了农庄自己用,也送给一些好朋友种花用。一位养花的大户用过之后效果非常好,经常来农庄买点肥料回去养花。而西窑头村是红陶花盆的产地,二哥就建议他做个花卉专用肥。于是,西窑花土就诞生了!因为章丘西窑头村的红陶已经有670多年的历史了,在400多年前,西窑头村的花盆就开始有一定影响。后来,卖花盆的西窑头村人精心制作有机花肥送给买花盆的大户,算起来也至少有200年的历史了。

      西窑花土,就是在传统老方法制肥的基础上,以现代生物技术翻抛腐熟,再复配上有益菌和各种中微量元素制作而成。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关注家居环境,家庭养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阳台种植蔬菜也成为一种保障自己安全饮食的趋势。商机难得,“西窑花土”商标顺势诞生了,并正式向外推广花卉专用肥产品。

      “我的五福农庄不仅利用原来的石榴园改建成了现代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利用农庄的野草和植物叶子饲养了蚂蚱,另外,我们还加盖了餐厅,提供绿色健康的餐饮美食,做到现摘现做,杜绝一切污染。”王俊杰说,今年8月份我们还修建了鱼塘,让更多的客人选择来五福农庄休闲垂钓用餐。

      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沟村于禄海

      垦荒山成“省劳模”

      今年快60岁的于禄海,从来就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

      1957年12月,于禄海出生在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沟村。于禄海曾经是一名机车工厂的普通工人,1997年企业进行改制,部分城市职工出现待岗、下岗潮,为了扩大再就业,国家倡导工人进行自主创业。当时,于禄海主动选择了到农村去承包荒山、绿化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

      怀着自己的田园梦想,于禄海揣着东拼西凑的20万元,拖着全家老小来到了南部山区石崮沟村,经过多方咨询,最终以每年每亩25元的价格承包了30亩荒山。他带着全家老少,又寻了几个帮手,一起垦荒植树,建立了养鹿场。然而,由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所有的积蓄花完了。由于刚开始栽树没有经验,加上气候干旱、浇水跟不上,一年下来两成多的树苗都枯死了,还死了4头梅花鹿,一起来的帮手也逐渐都走光了。

      经过数日思考,他决定采取“以商养山”的办法,由妻子留在山上继续绿化、养殖,维持照应,他选择下山赚钱补贴园子建设。为了赚钱补贴园子建设,于禄海先后摆过地摊、卖过菜、卖过水果,搞过长途运输,干过酒水批发,做过药品配送。经过多年打拼,随着经验的丰富,于禄海的生意也越做越大,2004年与人合伙,正式成立了医药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期间,于禄海把自己做生意赚的钱全部投到了绿化荒山上。

      随着资金的宽裕,于禄海把周边的荒山坡,村民不愿意种的小山地都陆续流转了下来,就这样一直不断地绿化荒山。每年春天,于禄海都会放下手头的生意,天天守在山上植树。

      近20年,于禄海把自己辛苦赚来的所有积蓄和精力全部都奉献给了这片荒山,每天早出晚归,踏实苦干,不怕脏不怕累,多年来就连安心地睡觉都是一种奢侈,因为园子的每一点动静都牵动着他的心。周边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只有于禄海坚持着。

      如今,石崮生态园绿化荒山3500多亩,投入资金近1亿元,现已建成集农、林、牧、渔、休闲观光、科技示范、教育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整个山头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尽染。经过近20年的耕耘付出,石崮生态园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开园纳客,看着满园的绿色,老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与此同时,于禄海的事迹得到了各方重视,先后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身边好人”“山东好人”“镇村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石崮生态园也先后被评为“济南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园区”、济南市“森林公园”、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济南市政府授予“重点联系单位”。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