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资讯 创业观察 奇思妙想 创业指南 商机荟萃 创业故事 专家点评 项目分析 创富之星 大学生创业 创业课堂 创业心得
  • 创业资讯
  • 创业观察
  • 奇思妙想
  • 创业指南
  • 商机荟萃
  • 创业故事
  • 专家点评
  • 项目分析
  • 创富之星
  • 大学生创业
  • 创业课堂
  • 创业心得
  • 你问我答
  • 创业论坛
  • 创业博客
  • 创业新闻
  • 政策法律
  • 创业项目
  • 风险投资
  • 湖南资兴:老移民变成新农民(图)_湖南资兴

    时间:2020-03-11 06:56:37 来源:领袖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领袖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湖南资兴:老移民变成新农民(图) 资兴新楼盘 资兴桂新公路

      11月5日,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湖畔水泊吴山农庄,吴庆英和吴勇刚父子俩在等待一位老师的到来,“东江果树栽培大师”张日明如约而至。

      30年前,在东江大坝关闸蓄水之时,吴庆英带着年幼的儿子举家移民至吴山山顶。和他们一样,5万多移民在资兴市内进行移民安置,开启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内迁式移民工程。从田野之间搬到高山之上,守着荒山野岭的移民如何告别贫困,资兴由此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式移民。

      51岁的张日明原是资兴市东江库区管理局果树研究所所长,也是资兴5万多移民果农的总培训师,而63岁的吴庆英是资兴第一代经过移民培训的果树“土专家”,39的儿子吴勇刚才参加完农业电商培训回来。老中青三代人的相聚共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家庭桔园提升成现代农庄。

      从30年前的荒废山地到21世纪初的家庭桔园,再到如今正在打造的现代农庄,资兴通过开发式移民,将5万多贫困老移民变成致富新农民。

      “要开发新产业,必须先开发智力”

      ——开展技能培训 培育农业产业工人

      “当时资兴市每四口人当中就有一个移民户,每三个人当中就要接受一个移民户。移民搬迁难度大,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要走出一条开发性移民的新路,确实很难!”现任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说:“但资兴一直就有甘于奉献、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传统,资兴人民自己扛起重担,尽量少把压力、矛盾和困难上交。”

      “吃定销粮只能保证不会饿死人,要让移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发展新产业;要开发新产业,就必须先开发移民的智力。”当时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市长袁在芳认识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必须发动移民参加技能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从1984年起,资兴市逐年安排移民参加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选送具备高中文化的青年送到华中农大等高校进行进修学习;每年选送小高、初中文化移民参加中专、职高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全国2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聘请专家每年到田间地头开展数百场的现场培训。经过20余年的发展,资兴移民产业的产、学、研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作为移民子弟,张日明是第一批35名被送往高校学习果茶栽培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的青年之一。1986年6月,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在湖中一座荒岛上创建了集果茶种植示范、苗木繁育与技术培训于一体的资兴市果(茶)树研究所,成为引导和培训移民的骨干力量。

      吴庆英和其他的移民多次参加了张日明他们的授课培训。边学习培训,边开荒种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他们成为资兴第一批规模种植水果的果农,也成为了各移民村组引领示范,发展果茶产业的“土专家”。通过相同的模式,一大批从事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的“张日明”、“吴庆英”们纷纷涌现;东江果、东江鱼、东江茶的品牌逐渐叫响大江南北,成为资兴农业的支柱型产业。

      东江移民3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30年。进入21世纪,资兴移民的智力开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种、养殖产业的规模都已近极致,加之“一代移民”日渐衰老,年轻的“二代移民”外出闯荡,留在农村的懂技术、善生产的技能型青壮劳力少了,农村也出现了“用工荒”、“技能荒”。

      唯有提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益,才能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唯有技术,让更多人掌握更先进的技能技术,才能打破“用工荒”和“技能荒”。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2012年起,资兴市开始大力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分批对包括移民在内的所有青壮劳力进行“三免一补”的技能技术培训,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工人。

      该市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模式,实行“点菜式”培训,由农户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来点专家专业、点授课时间地点、点授课方式;相关专家深入乡镇、村组进行专题项目培训,并到科技示范户基地现场指导、现场答疑。

      在外闯荡多年的吴永刚捕捉到了中央一号文件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回乡接手父亲的果园,并多次参加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他在自家果园推进柑桔标准化生产,提高柑橘品质;又抓住东江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契机,打造集采摘垂钓、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庄,收入比他父亲经营果园高出3倍。

      今年,资兴市再次打造“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升级版。以实施技能提升、特色产业“千人培训计划”为新的工作着力点,重点开展智力扶贫、农村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资兴名优特水果栽培等八大类培训,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30年坚持不懈的“智力开发”,培训了5万多移民,还带动19万劳动力就业创业,这种智力开发模式已在湖南被广泛推广。

      “唱好山歌,走稳水路”

      ——提升创业能力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耕地资源极度缺乏,如何发展产业?资兴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全面的库情调研分析,大胆决策:依托东江湖的青山绿水,“唱山歌、走水路”,开发非耕地资源,闯出一条开发性移民的新路。

      资金极度缺乏,人均6000元的移民综合补偿资金如何用到刀刃上?这事关5万多移民是只能暂时吃饱还是可以一直吃好。1982年,资兴市决定,1/3的经费作为安置性支出,2/3的资金作为发开发性支出。

      在当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尚未正式确立,这样的移民思路也曾遭到质疑:移民就是要以“移”为主,怎么能以开发为主?资兴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移民不光是要移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

      1984年,资兴明确了移民开发的“八字产业”:林、果、牧、渔、工、商、运、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提出的这‘八字产业’方针,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30年的事实证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的移民之路是对的。‘八字’方针,不仅对当时的开发性移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对今天的资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借鉴。”资兴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罗成辉说。

      700多名整体“后靠”(从山下往山上移民搬迁)的白廊村村民是资兴30年移民开发路上的亲历者。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他们在荒坡上开荒种果;在自家的庭院边上建起猪圈,规模化养殖生猪;在东江湖水面上架起网箱,推广网箱养鱼,逐渐形成“猪-沼-果”的生态种养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市场的变幻风谲云诡。为了适应市场、政策的变化,村民锯掉了已进入盛果期的桔树,改良品种;2011年,为保护东江湖,他们响应政府的号召,拆掉了猪圈,退养生猪,拆除了网箱,退水上岸,转型重点发展农家游和精品果园,始终走在了市场的前面。

      被称为“东江湖鱼王”的樊传洪是资兴最早的网箱养殖户。2005年,他又响应“万口网箱下东江”号召,成为东江湖网箱养殖第一大户。他瞄准市场需求,引进了美国斑点叉尾鮰等名贵鱼种,并大规模养殖成功,还发明了套箱养殖技术并被迅速推广,大幅提升网箱养殖密度和效益。到2010年,通过网箱养鱼,他家年收入达数百万元。

      2011年,樊传洪同样遇到了网箱退水上岸困扰。痛苦的煎熬后,樊传胜带头缩减养殖规模,退水上岸,2500多平米的网箱一下缩减到952平米,每年减少收入上百万。2013年,樊传洪当选资兴市水产养殖协会会长,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转型发展上,开展工厂化水产养殖试点,通过引东江湖水进入岸上工厂进行特种水产养殖,以彻底解决水产养殖对东江湖水质污染难题。

      从“万口网箱下东江“到”退水上岸”,从倡导山地养殖生猪到禁养区生猪退养,30年来,资兴的移民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不变的是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变化的是如何适应市场和新的形势。作为资兴新型农民的探路者,移民们唱着“山歌”,走稳“水路”,在绿色发展的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